﹝ 四 ﹞ 六度
1.布施
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,那麼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怎樣過日子?要怎樣待人處世?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?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。這些問題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已廣泛的為我們說明,其內容就是菩薩行的六度。也就是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要遵守這六個原則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從早上起床漱口、刷牙,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,這才叫真正的修行。
大體而言,世間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財富。因為沒有財富,生活會過得很苦,所以財富是第一個努力追求的目標。其次是追求聰明、智慧。人除了不喜歡呆頭呆腦之外,還想要追求長命百歲--健康長壽!這三大目標人人追求不捨,古今中外,沒有例外的。佛法是要滿足我們的願望、希求的,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得到呢?能得到。常言說得好: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。」那為什麼有人求不到呢?是因為他不明瞭事實真相,不懂得追求的方法。事實真相就是道理!如果懂得道理、曉得方法,沒有一樣求不到的。佛跟我們講的原理、原則,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。因此,這重要的守則,我們要細細的體會。佛告訴我們,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都是屬於果報;要想得到這個果報,一定要先修因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報;有果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。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。有人發財了!財從那裡來?絕對不是他很聰明,或他的方法很多,就能賺錢。因為比他聰明的人很多,比他方法靈活的人更多,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而他發了財?佛跟我們講財富之得來,是前生種的因。種的什麼因呢?財布施!所以六度裡面,布施列在第一。「財布施」得財富;「法布施」得聰明智慧;「無畏布施」得健康長壽。因此,想得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,一定要修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這三種因。世間人今生得這種果報的,大多數是前生修得的,少數人是這一生修得的。這一生如果修得很積極,這一生就得果報,不要等來生,這就是果報。果報一定要靠修因,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。
(1)財布施
「布施」在整個大乘佛法裡,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六度。這六條再要歸納,就是布施一條。所以佛首先教我們修布施波羅蜜。「布施」,一般人很難理解它真正的含意。往往聽說布施,就趕著捐一點錢到寺廟裡去。這是錯解!這樣的理解,布施太狹隘了!那裡是菩薩修的呢?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念念為別人,不為自己,就是布施、就是供養。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,天天都在行菩薩道,只是不懂得,不知道而已。譬如說早晨起來,你把家人盥洗的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,早餐、茶都燒好了,你是在布施、供養你一家人啊!你在行菩薩道,修布施波羅蜜,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。你看你心裡多快樂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:「哎呀!家人都把我當老媽、下女、傭人,要我天天去侍候他們。」這樣天天發牢騷,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。你看,念頭一轉,牢騷、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,立刻就得到佛法快樂和智慧的實益。在美國有些制度,叫人不得不布施。譬如醫藥保險,人人都要買。為什麼呢?怕自己生病的時候,醫藥費付不起,所以先買保險,由保險公司替你付醫藥費。在每個月繳醫藥保險費的時候,如果是為了自己生病而做準備,如此,將來一定會生病;不生病,這些錢沒有辦法開銷啊。如果念頭一轉:我是在修布施、修供養;幫助那些有病的人,供養那些有病的人。這樣布施出去,你一生永遠不生病。為什麼呢?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!你布施、照顧老人,將來你就得善果!即使老了,也會有許多年輕人關懷你、照顧你、侍候你!種什麼因一定結什麼果報。再說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裡,每天努力工作,如果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,或是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,那就不是布施了。如果能存這樣的心:我今天努力的工作,是布施這個公司、是供養社會大眾,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,那是在行菩薩道。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,永遠不疲不厭,會愈做愈快樂。這就是俗話常說:人逢喜事精神爽。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,就會疲倦、會討厭。反之,歡喜、高興做的事情,會愈做愈有精神。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紹佛法,是我歡喜做的!這是法布施啊!你們不懂的,我來教給你們,告訴你們,是希望大家都能減少煩惱、痛苦,都能得到佛法的喜樂和智慧,來充實提昇生命和生活美滿!我在一九八四年,第三次到洛杉磯,一下飛機,講堂已經佈置好了,馬上就去講演。一天講九個小時,還要我站著講,底下的人坐著聽;坐著聽的人累了,我講的人不累,愈講愈有精神,愈講聲音愈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觀念、心境不一樣。假如我講經,計算一個小時要拿多少鐘點費,再看看聽的人不起勁,那就會疲倦、厭倦了。我不是為了這個來的,我是以無比歡喜的心把無上、甚深、微妙的佛法介紹給大家。這個歡喜就是法喜啊!是最好的營養。今天大家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,那是假的啊。看看佛門裡面的「禪悅為食」。禪是什麼?心地清淨;悅是心地歡喜,這才是最滋養的(最豐富的滋養),所以健康不在飲食!得歡喜心、得法喜,就會健康、長壽、年輕、不衰老。憂能使人老、使人病,每天愁眉苦臉的,容易生病,衰老也會非常之快。歡喜是健康的因素,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。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諸位在此地,汽車都買了保險。為什麼呢?發生車禍的時候有人賠償。如果你念頭一轉:我這是修布施,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。如此你這個車永遠不會出車禍,永遠有佛菩薩加持你。諸位看看,念頭一轉,就是菩薩;念頭不轉,就是凡夫!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?一個是覺,一個是迷。迷者--樣樣為自己;覺者--樣樣為眾生。樣樣為眾生,自己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,沒法子想像!樣樣都為自己,得到的好處一點點,而且得到了就沒有了。你說,誰是聰明?誰是傻瓜?所以說要念念為一切眾生,不要為自己。今生,你有財富、有錢,是福報;用錢是智慧。錢,能用在社會上,能用在大眾上,這是大智慧,是真正會用錢的。假使處處為自己著想,那是很笨的,修來的一點點福報,沒幾天就享完了。如果能念頭一轉,將福報布施給眾生,福報就更增盛,直至無有窮盡。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。我們每一個人,每天在日常生活中,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。只要念頭一轉,就是行菩薩道;轉不過來,就是六道凡夫。以上財布施,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說明,諸位自己要多多去體會,多多去思惟,就會做得圓滿。
財布施,在佛法裡面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。外財是身外之物,內財就是身體。在醫學界裡,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捐贈內臟者,這是內財的一種。再者,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,也是內財布施。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不求報酬,就是義務的工作(義工),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。由此可知,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,就是沒有那種布施的心,所以不是行菩薩道。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,那麼每天時時刻刻,統統是修六度,統統是修菩薩法。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裡?就是在那一念心;一念覺--為一切眾生,就是佛菩薩;一念迷--為自己,就是凡夫。所以佛家善惡的標準: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,為別人的都是善。這個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!人,為什麼不為自己呢?諸位要知道,凡夫所以不能成佛,是由兩種執著障礙。第一種是我執,第二種是法執。我執要是破掉了,就證阿羅漢果;法執破盡了,就成佛。那些念念為自己的人,我執天天在增長,即使修一切善法,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。因為執著不能破除,所以佛說這是惡。你不想出三界,那就另當別論,想出三界,一定要破我、法二執。我執就是煩惱障,煩惱的根源;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。
(2)法布施
第二種是「法布施」。法布施是智慧、聰明、才藝的修因。因此,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廣泛。它通常被分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,就是佛法與世法。凡是別人想知道的、想學習的,只要我會、我能,就熱心的去教導他,這都是法布施。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。譬如說,甲燒得一手好菜,乙不會,但很想學,甲就盡心盡力的教導乙,這也是法布施。又如某人不會做工程,我會做,我指導他、教他,也叫法布施。對小朋友講解小學課程,也是法布施。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、技術,沒有條件、不計酬勞的傳授,都屬於法布施。要是有代價、收學費的,那就不是布施了。或許有人會問:現在學校老師每個月拿薪水,他們教小孩,這算不算法布施呢?這就在於教師的一念心。如果教師是為了教育下一代,不是為名為利,那就是布施。如果是為薪水,或是為了升等,想從講師升副教授、升教授,那就不是法布施了。真正修法布施的人,是非常熱心,不疲不厭的。不是修法布施的人,名利得不到,就消沈、灰心了,教導也就不夠熱心,動力是有限的。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條件的,特別是在佛法。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。因為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,唯獨佛法布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,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,無盡的德能、才藝,斷煩惱、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。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、最殊勝的,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才具足,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無不讚歎。看看我們佛教界,布施經典是最重要的一項;其次是講經說法的錄音帶、錄影帶;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請,把佛法介紹給大眾,推廣到社會,這統統是法布施。可是現在我們把經本翻開,後面往往印著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或是「版權所有,不准翻印」,這就不是法布施了。這是什麼?是商人在賣書啊!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,那只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而已!錄音帶也是「版權所有,不准拷貝」。甚至於少數請講經的,也要先談好供養--講多少小時,給多少供養--這也變成買賣了,這都不是布施。所以菩薩行一定只為利益眾生,絕對不為自己。假如某個地方沒有供養,但是大眾真正渴望佛法,佛菩薩就自己出路費滿眾生的願,絕對不勉強不為難任何一個人,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。
(3)無畏施
第三種叫「無畏布施」。在眾生身心不安、恐懼、害怕的時候,能夠幫助他,消除他的恐懼,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。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。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、戰爭;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,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、保護後方,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,這是屬於無畏布施。又如: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;有的怕鬼,有的怕強盜,而路又很長,我能送他回去,陪他一程,他不害怕了、心安了,這也叫無畏布施。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。由此可知,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,離開一切恐懼,統統叫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特別提醒同修們,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,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不會傷害他;真正做得圓滿,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再加上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財布施得財富,這是人生最迫切、最基本的需求,我們想要這三種果報都得到,就要認真去修三種布施。在中國歷史上,財富、聰明、智慧、健康、長壽,最大、最圓滿的,就是乾隆皇帝。他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兼俱聰明、智慧、健康、長壽。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,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。他自己說:「古希天子。」自古以來希有的。那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也不是他誇口。這是他在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,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才得這麼大的福報!
佛在大乘經上,常常教導我們,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。波羅蜜是「究竟圓滿」的意思。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呢?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從早到晚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只要轉一個念頭,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。但是這個不圓滿、不究竟。究竟圓滿的布施,是放下、是捨、是幫助他人。我們應當怎樣放下呢?放下就要能「捨」。捨後面有一個字--得--。小捨就小得,大捨就大得,不捨就不得。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呢?各位,你有沒有煩惱?有!那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(捨)掉呢?你有沒有憂慮?你有沒有牽掛?你有沒有生死?有沒有輪迴?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,那你就得大圓滿、得大自在了。這才是究竟的布施,也就是布施波羅蜜。我們要從身外之物,練習慢慢的捨,捨到一切都能捨,最後連煩惱、生死都捨掉了,那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清淨光明。
2.持戒
第二是「持戒」。持戒就是守法,世出世間一切事物,無論大小,都有它的法則,一定要循著法則,才能夠做得圓滿、快速。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要我們平常守法,並不單指受持五戒、十戒(這是根本戒)。在家庭方面,有家庭的規矩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,這是倫常,他有長幼,有自然的一種秩序,絕對不能顛倒!一顛倒,家就亂了--父不父、子不子。就燒飯而言,燒飯也有順序--洗米、下鍋、調溫度,不按這個法則,飯就煮不好,也煮不熟。炒菜,下鍋也有先後,乃至於學習,也都有次序和方法。學佛,佛家的方法更是精嚴。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,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,先從發大心起。大心,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心;然後斷煩惱、斷習氣,再學法門,最後是圓成佛道。成了佛,才有能力廣度眾生,才能夠圓滿實現第一誓願--眾生無邊誓願度。否則的話,光說,做不到,便成空願。也許有人會問:「一定要成佛?做菩薩不行嗎?」須知,菩薩雖然度生,不能度階位比他高的菩薩;縱然是等覺菩薩,也不能度同階位的等覺菩薩;成了佛,等覺菩薩也在度化之內了。因此,一定要成佛道,才能夠廣度九法界一切眾生。有這個願,慈悲的力量就會發出來,就能夠精進不懈。現在人,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,願心,沒有發出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還有是非心、人我心、好惡心。所以他有分別,某甲跟我很好,我度他;某乙我討厭他,我才不度他呢。如此,便要在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底下加註解--某些人我不度。如此,便不是真願,不是圓滿的願。因為圓滿的願心一發,就是菩薩,是沒有分別的。所以華嚴經上初住菩薩,叫初發心菩薩,叫發心住。這種心就叫菩提心,是不得了,不可思議的,絕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。佛常常教我們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就是教我們如何過日子,怎樣生活。平日存心要慈悲,做事要有方法,並且做到恰到好處。要知,方法裡面還有方法,方法重重無盡啊!所以這兩句話不侷限在狹隘的學佛,日常生活中要普用上。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的六度,是六大綱領、六個方法;每一度裡,又有許多的方法,可見方法是重重無盡啦。只要能夠善於運用,那有不自在的!那有不快樂的道理呢?這是持戒波羅蜜。
3.忍辱
第三是「忍辱波羅蜜」。忍辱就是忍耐,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要有耐心。當年翻經的法師,看到中國人有一種倔強的個性。在古書上常常記載著:「士(讀書人)可殺不可辱。」談到忍,什麼都可以忍,連殺頭也沒有關係,都可以忍,只有侮辱不可以忍;因此,翻經法師就將這一名詞翻作忍辱。辱都能忍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!所以忍辱是專對中國人倔強的個性翻的,它原來的字義只是「忍耐」,沒有辱的意思,其用意是告訴我們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,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。金剛經上告訴我們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。」沒有忍耐,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以讀書求學而言,念大學四年,就得忍四年,不能夠忍耐四年,就畢不了業。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,也要有耐心,能夠忍得住,這一堂佛法才能聽得圓滿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沒有耐心,無論他條件多好,也是一事無成。因為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、有毅力的人;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。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,特別強調「布施」和「忍辱」,其他講得很少。換句話,這兩個是修行成敗的關鍵。
俗話常說: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。」從前處人還容易,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!原因在那裡呢?從前的教育,是教我們做人;現在的教育,只教我們做事。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。對自己的情緒千變萬化都無法理解,不要說去了解別人。你說處人怎麼不難呢!為此,佛教給我們忍耐。忍耐分為三大類。第一、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。忍人家對你的侮辱、對你的陷害。能忍,絕對有好處。為什麼呢?能忍,心清淨,容易得定,修道容易成就,也是最大的福報。第二、是自然的變化。如冷熱、寒暑的變化,能夠忍;飢餓、乾渴要能忍;遇到天然的災害,也要能夠忍耐。第三、是修行。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。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,功夫沒有得力之前,修行是很苦的,路是艱辛的,這個階段過去之後,就很樂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功夫上軌道了。就如上高速公路,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,在底下繞圈子的時候,那是很苦啊!路上車子又多、又慢,得有耐性啊!上了高速公路,就很舒服、暢快了,一切阻攔都沒有了。我們學佛也是如此,開頭學都是摸索無量的法門、宗派。到底那宗好?我想學什麼?有的人很幸運,三年、五年就找到了;就好像幸運的人,走一段小路馬上就接上了大路。有些人花了十年、二十年,乃至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!那就很冤枉、很苦了。這當然與自己的善根、福德有關係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,佛菩薩必定加持。這就是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!一個真心向道、真心慕道的人,佛菩薩常常在那裡守護照顧,到他真正肯接受了,再給他啟示,光明大道就找到了。那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點醒你呢?點了,是你不接受!告訴你這個方法,你心想:唉!這未必好,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啊。你還跟佛菩薩抬槓、爭論。如此佛菩薩只好不來了。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。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,沒有耐心不能成就。耐心是禪定的前方便,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;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,有耐心才談得上「精進」。
4.精進
「精進」,精是專精,進是進步。由此可知,佛法不是保守的,更不是落伍的,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。如同儒家的日日新,日新又新。現在有人說:儒家是落伍的,佛教是應該淘汰的。這是他對於佛法六度中的精進,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,而引發的謬論。進步是好的,最重要的是要精進。精是純而不雜。目前,西方有許多大科學家,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。他就是專精--天天去研究,鍥而不捨,終於有了新發現!世間法如此,佛法也是如此。在無量法門當中,必須是「一門深入」,才能夠成就。想要門門都學,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。門門都學,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,一門成就了,其他無量法門一看、一聽當下都通達了。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。佛法,在沒有開悟、沒有通達之前,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!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。我們舉一個念佛成就的例子,你就會恍然大悟:古人修學得以成就都是專攻一門。
民初,諦閑法師有一位徒弟,這徒弟四十多歲才出家。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差不多,他們是從小在一起玩的朋友。諦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,所以念過書。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帶出去,所以算是見過世面,出外旅行過的。他那個同學家境清寒,沒有念書。長大之後,生活非常困苦,學一個「鍋漏匠」的手藝。什麼叫鍋漏匠?就是碗碟打破了,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。他就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叫喊,非常的辛苦。他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!他也知道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朋友,出了家,做和尚了,於是就找。找到諦閑法師,在廟裡住了幾天,就跟老法師說:「我要出家。」法師說:「為什麼?」「生活太苦了,我一定要出家。」老和尚說:「你不要開玩笑啦,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吧!」為什麼不讓他出家呢?老和尚考慮他年歲太大了!在當時,四、五十歲就是老人,體力也衰了。出家,五堂功課學不會,念經也念不來,這樣,住在寺廟裡,讓人瞧不起,冷眼看待,心有多難過啊!學講經吧!他不認識字,得從念書做起,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?於是,老和尚就拒絕他。結果他就硬賴著:「我非出家不可,我不做生意了。」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,再想著小時候在一起啊,這份感情……。老和尚就說:「這樣好了,你要是真的想出家,你得答應我幾個條件。」他說:「這沒有問題,我認你做師父了,你說什麼我統統聽,統統接受。」老和尚說:「這很好!我給你剃頭,剃了頭之後,你也不要去受戒,也不要住在廟裡。受戒,五十三天你受不了。再說寧波鄉下,有很多小廟、破廟、廢廟沒人住,就找一個小廟給住下來。」老法師在附近,找幾個護法、信徒每一個月給他送一點錢、送一點米,安住他的生活。又在附近找一個念佛的老太太,每天給他洗衣服,並燒中午、晚上兩餐飯。然後教他一句佛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交代他:「你就念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,你就再念;一直念下去,你將來一定有好處。」這個人沒有讀書,但是聽話、老實,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字聖號。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。在那個廟裡,三年都沒有出門,一句佛號,一點也不雜,這就叫精進。這一天,他離開寺廟,到城裡去看他的親戚朋友。晚飯吃完,就跟那位燒飯的老太太說:「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。」這個老太太心想:「師父三年都沒出門,今天出去看朋友,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,所以叫我不要給他燒飯了。」到了第二天中午,老太太到廟裡去看看,師父有沒有回來?有沒有人請吃飯?那是個破廟,廟門都不關的,到廟裡,喊師父,沒人應,就再去找一找。看見師父站在寮房裡,面對著窗戶,手拿著念珠。叫喊,他不回應;走到他前面,才知道,他死了!站著死的--念佛往生了。這個老太太嚇了一跳,她從來沒有看見人死是站著的,於是趕緊報告那幾位護法。這些護法一瞧,也不曉得怎麼辦,就派人到觀宗寺報告諦閑法師。那個時候沒有車,請人去報信,走去再走回來,需三天。你看他,站著往生,還要站三天,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。諸位要知道,三年能成功,精進啦!諦老看到之後,非常讚歎說:「你沒有白出家啦,你的成就,講經說法的法師,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,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!」一句阿彌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,三年成功,了脫生死,這樣殊勝的成就到那裡去找啊?一句阿彌陀佛,就叫專精,不夾雜、不間斷,是成功的關鍵。
無論世出世間法,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,一定要知道精進。無論是念佛、參禪、持咒,或是研教,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。就教而言,如果一個人發心,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。最好一生,只學一部經,專講一部經,這就是精啦。每講一遍,必定有一遍的境界,遍遍都有進步。如果有人專講阿彌陀經,能夠講上十年,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。假如十年專講普門品,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。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,那他什麼都不是。你才曉得「精進」之可貴啊!民國五十八年星雲法師找我去佛學院教書,我曾經建議他,並勸他,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,我說:「法師啊!如此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。」他聽了之後說:「好是好!但那就不像佛學院了。佛學院裡面開的課,要像一般學校一樣。」我說:「這樣做,有一定的好處。」最後他沒接受,我在那裡教一個學期,就離開了。假如那時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議,一百個人我們打個對折,現在就有五十多個專家出來弘法,那還得了!大家要聽阿彌陀經,請阿彌陀佛來跟大家宣講;想聽地藏經,就有地藏菩薩來宣講。個個都是專家,這樣佛法才能真正普偏的弘揚。所以希望你們做專家,不要去做通家;表面上樣樣學,結果是樣樣都不通。一樣通了,結果是樣樣都通;雖然是樣樣都通,還是專弘一樣。這種作法是給大家做一個表率,做一個榜樣。那一尊佛、那一尊菩薩不是樣樣都通!可是他還是標榜一樣。這個教我們「一門深入」的修學才叫做「精進」;精進的利益、功德是無量無邊的。
5.禪定和般若
第五「禪定」。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。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;能夠修成,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這是高級的天界,須要禪定才能得到。出世間禪定,有大乘、小乘之分。諸佛如來所修的,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。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「定」。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,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。以念佛而言,念佛目的在那裡呢?在得一心不亂;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教下修止觀,止觀也是禪定。密教裡面修三密相應,相應就是禪定。由此可知,每一個宗派、法門,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,其實都是在修定。所以六波羅蜜裡,「禪定」統統都包括了。連我們日常生活中,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。這小小定是什麼呢?就是心中有主宰。大而言之,這一生當中,自己有一個方向、有一個目標,這個方向、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、動搖,這就是「定」。如科學家,從事研究一樣東西,他不被別的事物影響,他就會成功;他就得佛家講的「三昧」--科技的三昧。念佛人一心不亂,他就得念佛三昧,像剛才講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,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亂。因此,忍辱是個基礎,能忍就有耐心,有耐心才能精進,精進才能得定,而「定」是修行的樞紐。「禪定」,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,明瞭這個定義,才知道修禪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。「打坐」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,除打坐之外,還有無量的方法,都在修禪定。六祖大師是由金剛經開悟的,所以他所講的,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原理、原則。他的解釋:「禪」是外不著相(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);「定」是內不動心。金剛經上有兩句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。那就是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不取於相就是「禪」,即是不著相!內裡頭不要動心,不要起心動念,就是「定」。在華嚴經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去參訪修禪定的鬻香長者,是到那裡去找他呢?這位長者不在家裡打坐,也不在道場修定。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?跑到市場去了。這是佛經上講的「市廛」。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場,像美國大的MALL。長者在那裡面逛,那是為什麼?修禪定啊。他在那裡修什麼?修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你看他在逛MALL,實際上他是修禪定,他不像人家盤腿面壁。所以我們遇到高級的禪者,我們都會瞧不起他。那個地方熱鬧他就往那兒去,殊不知,他在那裡修養高級禪定。我們只佩服那些能盤腿面壁幾個鐘頭或幾天的禪者。一看!就說:「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。」不曉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,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。要知道高級的禪定,是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在定中。
為什麼「禪定」這麼重要?為什麼一定教我們「外要離相,內要不動心」?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。什麼叫有為法呢?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。在百法明門裡,佛將一切法,即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。這一百類,八個是心法,五十一個心所法(心理作用)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十一個色法(物質),統統是有為法。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,我們起心動念、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。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,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,我們的真心就恢復。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,就跟如來一模一樣。那時候的知見,就是佛知、佛見,正知、正見,這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般若智慧。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前五度上。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(就是菩薩的生活):對於一切法明瞭、通達,且於一切法不執著,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。為什麼幫助別人呢?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,盡虛空、法界,所有一切眾生,跟自己是同一個體;既是同體,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!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癢了,左手來抓一抓,還要談條件嗎?不需要了!為什麼呢?同一體嘛。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,不知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,同一個真如本性。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、迷惑顛倒、起惑造業、自作自受、苦不堪言!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,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,才能看到事實真相--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。這個慈悲心、愛心是從「無緣慈,同體悲」發出來的,不談任何條件的。
總而言之,一切作為都有方法,都有程序,這就是「持戒」。有耐心、有毅力,這是「忍辱」。能夠專精不懈,這是「精進」。心地有主宰,不會被外境所動,這是「禪定」。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、不明瞭,這是「般若」,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。絕對不是說,受了菩薩戒,就當了菩薩(迷惑顛倒的菩薩)。若不懂六度,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,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!
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,那麼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怎樣過日子?要怎樣待人處世?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?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。這些問題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已廣泛的為我們說明,其內容就是菩薩行的六度。也就是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要遵守這六個原則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從早上起床漱口、刷牙,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,這才叫真正的修行。
大體而言,世間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財富。因為沒有財富,生活會過得很苦,所以財富是第一個努力追求的目標。其次是追求聰明、智慧。人除了不喜歡呆頭呆腦之外,還想要追求長命百歲--健康長壽!這三大目標人人追求不捨,古今中外,沒有例外的。佛法是要滿足我們的願望、希求的,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得到呢?能得到。常言說得好: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。」那為什麼有人求不到呢?是因為他不明瞭事實真相,不懂得追求的方法。事實真相就是道理!如果懂得道理、曉得方法,沒有一樣求不到的。佛跟我們講的原理、原則,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。因此,這重要的守則,我們要細細的體會。佛告訴我們,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都是屬於果報;要想得到這個果報,一定要先修因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報;有果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。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。有人發財了!財從那裡來?絕對不是他很聰明,或他的方法很多,就能賺錢。因為比他聰明的人很多,比他方法靈活的人更多,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而他發了財?佛跟我們講財富之得來,是前生種的因。種的什麼因呢?財布施!所以六度裡面,布施列在第一。「財布施」得財富;「法布施」得聰明智慧;「無畏布施」得健康長壽。因此,想得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,一定要修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這三種因。世間人今生得這種果報的,大多數是前生修得的,少數人是這一生修得的。這一生如果修得很積極,這一生就得果報,不要等來生,這就是果報。果報一定要靠修因,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。
(1)財布施
「布施」在整個大乘佛法裡,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六度。這六條再要歸納,就是布施一條。所以佛首先教我們修布施波羅蜜。「布施」,一般人很難理解它真正的含意。往往聽說布施,就趕著捐一點錢到寺廟裡去。這是錯解!這樣的理解,布施太狹隘了!那裡是菩薩修的呢?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念念為別人,不為自己,就是布施、就是供養。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,天天都在行菩薩道,只是不懂得,不知道而已。譬如說早晨起來,你把家人盥洗的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,早餐、茶都燒好了,你是在布施、供養你一家人啊!你在行菩薩道,修布施波羅蜜,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。你看你心裡多快樂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:「哎呀!家人都把我當老媽、下女、傭人,要我天天去侍候他們。」這樣天天發牢騷,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。你看,念頭一轉,牢騷、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,立刻就得到佛法快樂和智慧的實益。在美國有些制度,叫人不得不布施。譬如醫藥保險,人人都要買。為什麼呢?怕自己生病的時候,醫藥費付不起,所以先買保險,由保險公司替你付醫藥費。在每個月繳醫藥保險費的時候,如果是為了自己生病而做準備,如此,將來一定會生病;不生病,這些錢沒有辦法開銷啊。如果念頭一轉:我是在修布施、修供養;幫助那些有病的人,供養那些有病的人。這樣布施出去,你一生永遠不生病。為什麼呢?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!你布施、照顧老人,將來你就得善果!即使老了,也會有許多年輕人關懷你、照顧你、侍候你!種什麼因一定結什麼果報。再說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裡,每天努力工作,如果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,或是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,那就不是布施了。如果能存這樣的心:我今天努力的工作,是布施這個公司、是供養社會大眾,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,那是在行菩薩道。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,永遠不疲不厭,會愈做愈快樂。這就是俗話常說:人逢喜事精神爽。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,就會疲倦、會討厭。反之,歡喜、高興做的事情,會愈做愈有精神。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紹佛法,是我歡喜做的!這是法布施啊!你們不懂的,我來教給你們,告訴你們,是希望大家都能減少煩惱、痛苦,都能得到佛法的喜樂和智慧,來充實提昇生命和生活美滿!我在一九八四年,第三次到洛杉磯,一下飛機,講堂已經佈置好了,馬上就去講演。一天講九個小時,還要我站著講,底下的人坐著聽;坐著聽的人累了,我講的人不累,愈講愈有精神,愈講聲音愈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觀念、心境不一樣。假如我講經,計算一個小時要拿多少鐘點費,再看看聽的人不起勁,那就會疲倦、厭倦了。我不是為了這個來的,我是以無比歡喜的心把無上、甚深、微妙的佛法介紹給大家。這個歡喜就是法喜啊!是最好的營養。今天大家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,那是假的啊。看看佛門裡面的「禪悅為食」。禪是什麼?心地清淨;悅是心地歡喜,這才是最滋養的(最豐富的滋養),所以健康不在飲食!得歡喜心、得法喜,就會健康、長壽、年輕、不衰老。憂能使人老、使人病,每天愁眉苦臉的,容易生病,衰老也會非常之快。歡喜是健康的因素,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。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諸位在此地,汽車都買了保險。為什麼呢?發生車禍的時候有人賠償。如果你念頭一轉:我這是修布施,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。如此你這個車永遠不會出車禍,永遠有佛菩薩加持你。諸位看看,念頭一轉,就是菩薩;念頭不轉,就是凡夫!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?一個是覺,一個是迷。迷者--樣樣為自己;覺者--樣樣為眾生。樣樣為眾生,自己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,沒法子想像!樣樣都為自己,得到的好處一點點,而且得到了就沒有了。你說,誰是聰明?誰是傻瓜?所以說要念念為一切眾生,不要為自己。今生,你有財富、有錢,是福報;用錢是智慧。錢,能用在社會上,能用在大眾上,這是大智慧,是真正會用錢的。假使處處為自己著想,那是很笨的,修來的一點點福報,沒幾天就享完了。如果能念頭一轉,將福報布施給眾生,福報就更增盛,直至無有窮盡。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。我們每一個人,每天在日常生活中,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。只要念頭一轉,就是行菩薩道;轉不過來,就是六道凡夫。以上財布施,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說明,諸位自己要多多去體會,多多去思惟,就會做得圓滿。
財布施,在佛法裡面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。外財是身外之物,內財就是身體。在醫學界裡,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捐贈內臟者,這是內財的一種。再者,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,也是內財布施。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不求報酬,就是義務的工作(義工),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。由此可知,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,就是沒有那種布施的心,所以不是行菩薩道。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,那麼每天時時刻刻,統統是修六度,統統是修菩薩法。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裡?就是在那一念心;一念覺--為一切眾生,就是佛菩薩;一念迷--為自己,就是凡夫。所以佛家善惡的標準: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,為別人的都是善。這個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!人,為什麼不為自己呢?諸位要知道,凡夫所以不能成佛,是由兩種執著障礙。第一種是我執,第二種是法執。我執要是破掉了,就證阿羅漢果;法執破盡了,就成佛。那些念念為自己的人,我執天天在增長,即使修一切善法,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。因為執著不能破除,所以佛說這是惡。你不想出三界,那就另當別論,想出三界,一定要破我、法二執。我執就是煩惱障,煩惱的根源;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。
(2)法布施
第二種是「法布施」。法布施是智慧、聰明、才藝的修因。因此,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廣泛。它通常被分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,就是佛法與世法。凡是別人想知道的、想學習的,只要我會、我能,就熱心的去教導他,這都是法布施。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。譬如說,甲燒得一手好菜,乙不會,但很想學,甲就盡心盡力的教導乙,這也是法布施。又如某人不會做工程,我會做,我指導他、教他,也叫法布施。對小朋友講解小學課程,也是法布施。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、技術,沒有條件、不計酬勞的傳授,都屬於法布施。要是有代價、收學費的,那就不是布施了。或許有人會問:現在學校老師每個月拿薪水,他們教小孩,這算不算法布施呢?這就在於教師的一念心。如果教師是為了教育下一代,不是為名為利,那就是布施。如果是為薪水,或是為了升等,想從講師升副教授、升教授,那就不是法布施了。真正修法布施的人,是非常熱心,不疲不厭的。不是修法布施的人,名利得不到,就消沈、灰心了,教導也就不夠熱心,動力是有限的。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條件的,特別是在佛法。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。因為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,唯獨佛法布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,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,無盡的德能、才藝,斷煩惱、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。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、最殊勝的,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才具足,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無不讚歎。看看我們佛教界,布施經典是最重要的一項;其次是講經說法的錄音帶、錄影帶;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請,把佛法介紹給大眾,推廣到社會,這統統是法布施。可是現在我們把經本翻開,後面往往印著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或是「版權所有,不准翻印」,這就不是法布施了。這是什麼?是商人在賣書啊!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,那只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而已!錄音帶也是「版權所有,不准拷貝」。甚至於少數請講經的,也要先談好供養--講多少小時,給多少供養--這也變成買賣了,這都不是布施。所以菩薩行一定只為利益眾生,絕對不為自己。假如某個地方沒有供養,但是大眾真正渴望佛法,佛菩薩就自己出路費滿眾生的願,絕對不勉強不為難任何一個人,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。
(3)無畏施
第三種叫「無畏布施」。在眾生身心不安、恐懼、害怕的時候,能夠幫助他,消除他的恐懼,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。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。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、戰爭;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,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、保護後方,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,這是屬於無畏布施。又如: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;有的怕鬼,有的怕強盜,而路又很長,我能送他回去,陪他一程,他不害怕了、心安了,這也叫無畏布施。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。由此可知,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,離開一切恐懼,統統叫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特別提醒同修們,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,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不會傷害他;真正做得圓滿,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再加上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財布施得財富,這是人生最迫切、最基本的需求,我們想要這三種果報都得到,就要認真去修三種布施。在中國歷史上,財富、聰明、智慧、健康、長壽,最大、最圓滿的,就是乾隆皇帝。他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兼俱聰明、智慧、健康、長壽。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,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。他自己說:「古希天子。」自古以來希有的。那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也不是他誇口。這是他在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,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才得這麼大的福報!
佛在大乘經上,常常教導我們,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。波羅蜜是「究竟圓滿」的意思。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呢?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從早到晚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只要轉一個念頭,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。但是這個不圓滿、不究竟。究竟圓滿的布施,是放下、是捨、是幫助他人。我們應當怎樣放下呢?放下就要能「捨」。捨後面有一個字--得--。小捨就小得,大捨就大得,不捨就不得。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呢?各位,你有沒有煩惱?有!那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(捨)掉呢?你有沒有憂慮?你有沒有牽掛?你有沒有生死?有沒有輪迴?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,那你就得大圓滿、得大自在了。這才是究竟的布施,也就是布施波羅蜜。我們要從身外之物,練習慢慢的捨,捨到一切都能捨,最後連煩惱、生死都捨掉了,那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清淨光明。
2.持戒
第二是「持戒」。持戒就是守法,世出世間一切事物,無論大小,都有它的法則,一定要循著法則,才能夠做得圓滿、快速。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要我們平常守法,並不單指受持五戒、十戒(這是根本戒)。在家庭方面,有家庭的規矩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,這是倫常,他有長幼,有自然的一種秩序,絕對不能顛倒!一顛倒,家就亂了--父不父、子不子。就燒飯而言,燒飯也有順序--洗米、下鍋、調溫度,不按這個法則,飯就煮不好,也煮不熟。炒菜,下鍋也有先後,乃至於學習,也都有次序和方法。學佛,佛家的方法更是精嚴。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,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,先從發大心起。大心,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心;然後斷煩惱、斷習氣,再學法門,最後是圓成佛道。成了佛,才有能力廣度眾生,才能夠圓滿實現第一誓願--眾生無邊誓願度。否則的話,光說,做不到,便成空願。也許有人會問:「一定要成佛?做菩薩不行嗎?」須知,菩薩雖然度生,不能度階位比他高的菩薩;縱然是等覺菩薩,也不能度同階位的等覺菩薩;成了佛,等覺菩薩也在度化之內了。因此,一定要成佛道,才能夠廣度九法界一切眾生。有這個願,慈悲的力量就會發出來,就能夠精進不懈。現在人,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,願心,沒有發出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還有是非心、人我心、好惡心。所以他有分別,某甲跟我很好,我度他;某乙我討厭他,我才不度他呢。如此,便要在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底下加註解--某些人我不度。如此,便不是真願,不是圓滿的願。因為圓滿的願心一發,就是菩薩,是沒有分別的。所以華嚴經上初住菩薩,叫初發心菩薩,叫發心住。這種心就叫菩提心,是不得了,不可思議的,絕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。佛常常教我們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就是教我們如何過日子,怎樣生活。平日存心要慈悲,做事要有方法,並且做到恰到好處。要知,方法裡面還有方法,方法重重無盡啊!所以這兩句話不侷限在狹隘的學佛,日常生活中要普用上。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的六度,是六大綱領、六個方法;每一度裡,又有許多的方法,可見方法是重重無盡啦。只要能夠善於運用,那有不自在的!那有不快樂的道理呢?這是持戒波羅蜜。
3.忍辱
第三是「忍辱波羅蜜」。忍辱就是忍耐,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要有耐心。當年翻經的法師,看到中國人有一種倔強的個性。在古書上常常記載著:「士(讀書人)可殺不可辱。」談到忍,什麼都可以忍,連殺頭也沒有關係,都可以忍,只有侮辱不可以忍;因此,翻經法師就將這一名詞翻作忍辱。辱都能忍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!所以忍辱是專對中國人倔強的個性翻的,它原來的字義只是「忍耐」,沒有辱的意思,其用意是告訴我們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,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。金剛經上告訴我們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。」沒有忍耐,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以讀書求學而言,念大學四年,就得忍四年,不能夠忍耐四年,就畢不了業。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,也要有耐心,能夠忍得住,這一堂佛法才能聽得圓滿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沒有耐心,無論他條件多好,也是一事無成。因為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、有毅力的人;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。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,特別強調「布施」和「忍辱」,其他講得很少。換句話,這兩個是修行成敗的關鍵。
俗話常說: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。」從前處人還容易,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!原因在那裡呢?從前的教育,是教我們做人;現在的教育,只教我們做事。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。對自己的情緒千變萬化都無法理解,不要說去了解別人。你說處人怎麼不難呢!為此,佛教給我們忍耐。忍耐分為三大類。第一、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。忍人家對你的侮辱、對你的陷害。能忍,絕對有好處。為什麼呢?能忍,心清淨,容易得定,修道容易成就,也是最大的福報。第二、是自然的變化。如冷熱、寒暑的變化,能夠忍;飢餓、乾渴要能忍;遇到天然的災害,也要能夠忍耐。第三、是修行。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。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,功夫沒有得力之前,修行是很苦的,路是艱辛的,這個階段過去之後,就很樂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功夫上軌道了。就如上高速公路,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,在底下繞圈子的時候,那是很苦啊!路上車子又多、又慢,得有耐性啊!上了高速公路,就很舒服、暢快了,一切阻攔都沒有了。我們學佛也是如此,開頭學都是摸索無量的法門、宗派。到底那宗好?我想學什麼?有的人很幸運,三年、五年就找到了;就好像幸運的人,走一段小路馬上就接上了大路。有些人花了十年、二十年,乃至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!那就很冤枉、很苦了。這當然與自己的善根、福德有關係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,佛菩薩必定加持。這就是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!一個真心向道、真心慕道的人,佛菩薩常常在那裡守護照顧,到他真正肯接受了,再給他啟示,光明大道就找到了。那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點醒你呢?點了,是你不接受!告訴你這個方法,你心想:唉!這未必好,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啊。你還跟佛菩薩抬槓、爭論。如此佛菩薩只好不來了。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。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,沒有耐心不能成就。耐心是禪定的前方便,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;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,有耐心才談得上「精進」。
4.精進
「精進」,精是專精,進是進步。由此可知,佛法不是保守的,更不是落伍的,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。如同儒家的日日新,日新又新。現在有人說:儒家是落伍的,佛教是應該淘汰的。這是他對於佛法六度中的精進,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,而引發的謬論。進步是好的,最重要的是要精進。精是純而不雜。目前,西方有許多大科學家,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。他就是專精--天天去研究,鍥而不捨,終於有了新發現!世間法如此,佛法也是如此。在無量法門當中,必須是「一門深入」,才能夠成就。想要門門都學,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。門門都學,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,一門成就了,其他無量法門一看、一聽當下都通達了。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。佛法,在沒有開悟、沒有通達之前,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!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。我們舉一個念佛成就的例子,你就會恍然大悟:古人修學得以成就都是專攻一門。
民初,諦閑法師有一位徒弟,這徒弟四十多歲才出家。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差不多,他們是從小在一起玩的朋友。諦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,所以念過書。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帶出去,所以算是見過世面,出外旅行過的。他那個同學家境清寒,沒有念書。長大之後,生活非常困苦,學一個「鍋漏匠」的手藝。什麼叫鍋漏匠?就是碗碟打破了,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。他就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叫喊,非常的辛苦。他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!他也知道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朋友,出了家,做和尚了,於是就找。找到諦閑法師,在廟裡住了幾天,就跟老法師說:「我要出家。」法師說:「為什麼?」「生活太苦了,我一定要出家。」老和尚說:「你不要開玩笑啦,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吧!」為什麼不讓他出家呢?老和尚考慮他年歲太大了!在當時,四、五十歲就是老人,體力也衰了。出家,五堂功課學不會,念經也念不來,這樣,住在寺廟裡,讓人瞧不起,冷眼看待,心有多難過啊!學講經吧!他不認識字,得從念書做起,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?於是,老和尚就拒絕他。結果他就硬賴著:「我非出家不可,我不做生意了。」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,再想著小時候在一起啊,這份感情……。老和尚就說:「這樣好了,你要是真的想出家,你得答應我幾個條件。」他說:「這沒有問題,我認你做師父了,你說什麼我統統聽,統統接受。」老和尚說:「這很好!我給你剃頭,剃了頭之後,你也不要去受戒,也不要住在廟裡。受戒,五十三天你受不了。再說寧波鄉下,有很多小廟、破廟、廢廟沒人住,就找一個小廟給住下來。」老法師在附近,找幾個護法、信徒每一個月給他送一點錢、送一點米,安住他的生活。又在附近找一個念佛的老太太,每天給他洗衣服,並燒中午、晚上兩餐飯。然後教他一句佛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交代他:「你就念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,你就再念;一直念下去,你將來一定有好處。」這個人沒有讀書,但是聽話、老實,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字聖號。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。在那個廟裡,三年都沒有出門,一句佛號,一點也不雜,這就叫精進。這一天,他離開寺廟,到城裡去看他的親戚朋友。晚飯吃完,就跟那位燒飯的老太太說:「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。」這個老太太心想:「師父三年都沒出門,今天出去看朋友,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,所以叫我不要給他燒飯了。」到了第二天中午,老太太到廟裡去看看,師父有沒有回來?有沒有人請吃飯?那是個破廟,廟門都不關的,到廟裡,喊師父,沒人應,就再去找一找。看見師父站在寮房裡,面對著窗戶,手拿著念珠。叫喊,他不回應;走到他前面,才知道,他死了!站著死的--念佛往生了。這個老太太嚇了一跳,她從來沒有看見人死是站著的,於是趕緊報告那幾位護法。這些護法一瞧,也不曉得怎麼辦,就派人到觀宗寺報告諦閑法師。那個時候沒有車,請人去報信,走去再走回來,需三天。你看他,站著往生,還要站三天,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。諸位要知道,三年能成功,精進啦!諦老看到之後,非常讚歎說:「你沒有白出家啦,你的成就,講經說法的法師,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,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!」一句阿彌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,三年成功,了脫生死,這樣殊勝的成就到那裡去找啊?一句阿彌陀佛,就叫專精,不夾雜、不間斷,是成功的關鍵。
無論世出世間法,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,一定要知道精進。無論是念佛、參禪、持咒,或是研教,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。就教而言,如果一個人發心,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。最好一生,只學一部經,專講一部經,這就是精啦。每講一遍,必定有一遍的境界,遍遍都有進步。如果有人專講阿彌陀經,能夠講上十年,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。假如十年專講普門品,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。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,那他什麼都不是。你才曉得「精進」之可貴啊!民國五十八年星雲法師找我去佛學院教書,我曾經建議他,並勸他,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,我說:「法師啊!如此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。」他聽了之後說:「好是好!但那就不像佛學院了。佛學院裡面開的課,要像一般學校一樣。」我說:「這樣做,有一定的好處。」最後他沒接受,我在那裡教一個學期,就離開了。假如那時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議,一百個人我們打個對折,現在就有五十多個專家出來弘法,那還得了!大家要聽阿彌陀經,請阿彌陀佛來跟大家宣講;想聽地藏經,就有地藏菩薩來宣講。個個都是專家,這樣佛法才能真正普偏的弘揚。所以希望你們做專家,不要去做通家;表面上樣樣學,結果是樣樣都不通。一樣通了,結果是樣樣都通;雖然是樣樣都通,還是專弘一樣。這種作法是給大家做一個表率,做一個榜樣。那一尊佛、那一尊菩薩不是樣樣都通!可是他還是標榜一樣。這個教我們「一門深入」的修學才叫做「精進」;精進的利益、功德是無量無邊的。
5.禪定和般若
第五「禪定」。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。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;能夠修成,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這是高級的天界,須要禪定才能得到。出世間禪定,有大乘、小乘之分。諸佛如來所修的,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。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「定」。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,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。以念佛而言,念佛目的在那裡呢?在得一心不亂;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教下修止觀,止觀也是禪定。密教裡面修三密相應,相應就是禪定。由此可知,每一個宗派、法門,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,其實都是在修定。所以六波羅蜜裡,「禪定」統統都包括了。連我們日常生活中,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。這小小定是什麼呢?就是心中有主宰。大而言之,這一生當中,自己有一個方向、有一個目標,這個方向、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、動搖,這就是「定」。如科學家,從事研究一樣東西,他不被別的事物影響,他就會成功;他就得佛家講的「三昧」--科技的三昧。念佛人一心不亂,他就得念佛三昧,像剛才講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,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亂。因此,忍辱是個基礎,能忍就有耐心,有耐心才能精進,精進才能得定,而「定」是修行的樞紐。「禪定」,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,明瞭這個定義,才知道修禪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。「打坐」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,除打坐之外,還有無量的方法,都在修禪定。六祖大師是由金剛經開悟的,所以他所講的,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原理、原則。他的解釋:「禪」是外不著相(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);「定」是內不動心。金剛經上有兩句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。那就是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不取於相就是「禪」,即是不著相!內裡頭不要動心,不要起心動念,就是「定」。在華嚴經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去參訪修禪定的鬻香長者,是到那裡去找他呢?這位長者不在家裡打坐,也不在道場修定。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?跑到市場去了。這是佛經上講的「市廛」。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場,像美國大的MALL。長者在那裡面逛,那是為什麼?修禪定啊。他在那裡修什麼?修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你看他在逛MALL,實際上他是修禪定,他不像人家盤腿面壁。所以我們遇到高級的禪者,我們都會瞧不起他。那個地方熱鬧他就往那兒去,殊不知,他在那裡修養高級禪定。我們只佩服那些能盤腿面壁幾個鐘頭或幾天的禪者。一看!就說:「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。」不曉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,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。要知道高級的禪定,是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在定中。
為什麼「禪定」這麼重要?為什麼一定教我們「外要離相,內要不動心」?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。什麼叫有為法呢?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。在百法明門裡,佛將一切法,即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。這一百類,八個是心法,五十一個心所法(心理作用)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十一個色法(物質),統統是有為法。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,我們起心動念、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。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,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,我們的真心就恢復。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,就跟如來一模一樣。那時候的知見,就是佛知、佛見,正知、正見,這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般若智慧。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前五度上。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(就是菩薩的生活):對於一切法明瞭、通達,且於一切法不執著,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。為什麼幫助別人呢?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,盡虛空、法界,所有一切眾生,跟自己是同一個體;既是同體,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!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癢了,左手來抓一抓,還要談條件嗎?不需要了!為什麼呢?同一體嘛。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,不知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,同一個真如本性。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、迷惑顛倒、起惑造業、自作自受、苦不堪言!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,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,才能看到事實真相--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。這個慈悲心、愛心是從「無緣慈,同體悲」發出來的,不談任何條件的。
總而言之,一切作為都有方法,都有程序,這就是「持戒」。有耐心、有毅力,這是「忍辱」。能夠專精不懈,這是「精進」。心地有主宰,不會被外境所動,這是「禪定」。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、不明瞭,這是「般若」,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。絕對不是說,受了菩薩戒,就當了菩薩(迷惑顛倒的菩薩)。若不懂六度,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,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!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