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的教學藝術
再談佛法的教學藝術。佛當年在世到處講學,跟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沒有兩樣。在印度的時候,佛這個大團體,那一個地方邀請,就到那個地方去;講一個時期之後,別的地方邀請,又去了,所以都不是久住。佛不是一個人去,是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人,所以邀請也很不容易,那真的要有財力、有物力。佛法傳到中國來,才有寺院、叢林,才有固定的住處,因為佛教是中國帝王迎請到中國來的。在印度,社會大眾對托缽的僧人很尊敬,都恭敬供養;而中國人當托缽是「要飯的」,這是最令人瞧不起的。僧人,是皇帝迎請來的客人,皇帝又拜他做老師,那有讓皇帝的老師到街上去討飯的道理呢?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中國化了--不再托缽、不再樹下一宿了--,蓋好房子給他們居住,而且宮廷派專人侍候供養僧人,使僧人不要再為了生活那麼辛苦!到唐朝的時候寺院發展成叢林,百丈大師跟馬祖(不是媽祖廟的媽祖),是叢林制度的二位創始人。馬祖是禪宗道一禪師,俗姓馬,是禪宗第八代祖師,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。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制清規」,叢林中的一切規矩都是百丈大師草擬的,他們兩個人建立了中國叢林。叢林是什麼呢?就是佛教大學。是真正有規模、有制度,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;不像從前是私人私塾式的互相傳授,規模很小,也沒有一個制度。從馬祖之後,中國佛教走上了制度化--變成大規模的學校。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大學,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,是外國沒有的。叢林的教學、講學、教材、教法,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最高藝術境界。我們從經典、音樂、雕塑、佛像、建築、供具,以及其他種種,只要稍微留意,都能夠發覺這些完善的教學。那麼到今天這許多非常美善的教學,現在也都失傳了。現在的佛門梵唄,實在講,都已經變質了,都不如從前的完美。佛教在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,不只是缺乏藝術人才!佛教藝術人才要有高深的佛法修養,如此,他所表現的東西才是活的,才有真正的內容。像世間的藝術一樣,如果不充實哲學的內容,他創造的東西就不能盡善盡美。所以一幅畫、一首詩,或一首曲子,一定要蘊含高度的哲學修養在其中,才能顯現出真善美慧。今天佛教梵唄詞句都是古人做的,意境都很高啦,因為唱的人心不清淨,所以唱出來音也不清淨。也因為心靈沒有達到證悟的境界,所以唱了不但不能引發靈感,反而顯得俗不可耐啊!甚至於還不如基督教的聖詩,那樣能夠感人,這是佛教之衰!佛教人才的缺乏,不是佛教沒有內容,不是佛教沒有真實的東西,實在是缺乏真正的修行人。以繪畫、雕塑藝術而言,諸位如果到大陸看過敦煌壁畫、雲岡石窟和最近在北京房山發現的石經,便可以體會到中國佛教藝術的偉大和壯觀!石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作,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發現的,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,內容還要豐富得多。晚期翻譯的經典,有些還沒有收入藏經,石經全都收進去了。石經是用大塊的厚石板,兩面雕刻,每個字,有大姆指這麼大,字體非常之美,整部大藏經雕了四百年!這樣的工程,實在不亞於萬里長城!最近被發現的是一部完整的,一共有幾萬塊石頭,分藏在七個山洞裡,大概還沒有完全拿出來,所以只開放兩個,我們進去參觀,真是歎為觀止!不能不佩服古人之用心--怕佛教經典遺失,用這個方法保存佛經傳給後人。他們對後世的子孫真正是盡到了責任。
佛教寺院的體系好像學校和博物館的結合體。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,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合在一起,這是一種特殊的結構體系。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,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,不能夠把它看成是單純的藝術品;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,很高的靈性智慧,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、領會不到的。以佛菩薩的造像而言,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,便以為這是低級宗教、是泛神教;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--唯一的真神。他不知道、也不了解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,是代表法門的。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、無量無邊的理,用一個形像、一種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,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。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特殊用意瞭解了,便不會把佛教當作是神教;真正清楚了,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。
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;一切菩薩、羅漢是代表修德。不修,性德雖然有,但不能夠顯現出來,得不到受用,所以性德的顯現要靠修德。菩薩代表「修」,佛代表「本性」。因此,佛門供養佛像,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。這一尊佛代表真如「本性」,菩薩代表從「性」起「用」。本性是空、是體,起用是有。體、相、用;「體」是空寂的,從「體」能夠現「相」,現「相」就有作用。菩薩代表「相」、代表「用」,佛代表「本體」。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--「本體」當然沒有話說;菩薩就說法了--起作用就有得說。從「相」上有得講,從「作用」上有得講,從「本體」上一句話都沒有。本體不但不能講,念頭都沒有,所謂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便是從「本體」上說的,所以佛代表「體」,供一尊佛。「用」為什麼供兩尊呢?無量無邊的「相用」分為兩大類:一個是知,一個是行;就是解、行。王陽明提倡「知」「行」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來的。佛家講「解行相應」,他老人家把名詞換成「知行合一」,搞起他的哲學了,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脫胎而得的。「解」、「行」;就是「理」、「事」。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,即是代表「本體」。釋迦牟尼佛的兩邊,供養兩尊羅漢--阿難尊者、迦葉尊者。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,他代表「解」、代表智慧。迦葉尊者苦行第一,代表實「行」。也有供奉釋迦牟尼佛,旁邊是文殊、普賢。文殊是智慧第一,代表「解」,普賢菩薩是「行」的代表。換句話說,不管有多少,總不外乎「解、行」兩大類。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--代表本體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代表「行」;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,代表「解」。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義,一定是一佛二菩薩,不會供兩個佛三個菩薩!
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份,但是諸位要曉得,每一個部份都是究竟圓滿的,所以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釋迦牟尼佛是從名號上說的,名號都是顯德的。「釋迦」是仁慈的意思,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,要以慈悲待人。「牟尼」是清淨的意思,寂默就是清淨,是對自己的。對人慈悲,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!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,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的。阿彌陀佛是梵音翻過來的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作「量」,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啊。什麼無量呢?一切都無量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:智慧無量、神通無量、道力無量、壽命無量……。無量的無量當中,壽命是第一,沒有壽命,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;要有壽命,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。那麼這個無量的無量,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呢?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,真如本性。六祖說: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(一樣都不缺啊!)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(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)。」這就是無量的意思。那麼用什麼方法,得到這個無量呢?就照觀音、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。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,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。他教我們「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--一句佛號就能成就。但是單是一句佛號,那就是小乘,加上觀音行就變成大乘。觀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!對別人大慈大悲,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,就一定得到「無量壽」,一定開發性德,無量無邊的功德便能統統現前。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、每一尊菩薩,代表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、代表宇宙之間的一種真理。
在佛教的建築方面,供佛的大殿,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,裡面看是一層,這都有意義的。從外面看,真俗二諦;裡面告訴我們,真俗不二,萬法一如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外表是有差別,實質是一致的(沒有兩樣的)。佛教正規的建築,一進山門,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,裡面供養四大天王--護法神--當中供著彌勒菩薩。這樣的供奉方式,使人一進山門,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,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,就是告訴我們:你想學佛嗎?先要笑臉迎人,不能發脾氣;發脾氣不能學佛,一定要歡歡喜喜。再看,他肚皮很大。「大」代表什麼都能包容,不與人計較。所以也代表(教給我們)平等心、喜悅相--對待任何人、任何事物,心裡都歡歡喜喜、平平靜靜的,不要跟任何人計較。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。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,告訴來者:要有我這個條件,才夠資格入佛門。
旁邊的護法,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大天王。東方天王,代表負責任,叫持國天王(持是保持,國是國家)。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,我們叫持家。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,是總經理、董事長。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,是帝王、是總統。要怎樣去做呢?一定要負責盡職。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,都有他一份的職責,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,盡心盡力做到圓滿,這個社會和諧,國家一定富強。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事理。
南方增長天王。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,還要天天求進步。不進則退啊!時代永遠在進步,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:我們的德行要增長、品德要增長,乃至學問、智慧、才藝、能力都要增長,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。你看!佛門不落伍啊!佛門真是講進步,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;他不是跟著時代走,是領導時代走啊。怎樣把持國、增長,做得很圓滿呢?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。
西方廣目天王,叫我們多看;北方多聞天王,叫我們多聽。這就是中國人講的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讀書,是成就根本的學問,行萬里路,就是今天所謂的觀光、旅遊、考察,到處去看看。看到別人的優點,我們採納;缺點,我們警惕、改進。我們能夠「捨人之短,取人之長」,來建造自己的社會、建造自己的國家,那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。這叫真正的護法!所以這些塑像供在那兒,是在給我們上課的!你要一看就曉得,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這理想目標精進!能這樣做,佛那裡是迷信、那裡是崇拜偶像呢!
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,這道具也是表法的。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。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,要知道「中道」,不能過也不能不及;像彈琴一樣,琴弦鬆了,彈不了,緊了它就斷了。儒家講中庸,佛法講中道,就是負責盡職,要做得恰到好處,不要太過頭了,也不能不及,事情才能圓滿。南方增長天王,這是代表日新又新,他手上拿的是劍--慧劍(智慧之劍),是「快刀斬亂麻;慧劍斷煩惱」的意思。西方廣目天王,身上纏著一條龍,有的時候是一條蛇,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。代表變化!我們常說: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。」表示這個世界現實的社會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是變化無常,變化多端,一定要把他看清楚,才能夠從容應付。龍表的就是這個意思。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;傘是遮蓋。千變萬化的世界,種種染污,要防止,不要被污染。所以廣學多聞的同時,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要不受染污。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,才有智慧、能力,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、方法,來應付、處理,才能做到盡善盡美(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)。天王殿教導我們這些啊!不單是神明,對他燒幾炷香,他就保佑你平安哪!那就大錯特錯了!
由此可知,佛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。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。佛前供一杯水,有什麼意義呢?表法的呀!水是乾淨的、清淨的,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;水不起波浪,是平的,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、一樣靜。看到這杯供水,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、平等。佛前供花,花代表「因」,開花後就結果;花代表六度萬行。供果,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呀,是教我們看到「果」時,就能想起「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,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」。所以佛門一切設施、供養,處處都是提醒、教育自己啊。佛菩薩不聞、也不吃,什麼都不要啊!再者,「燈」代表智慧、光明,「香」代表戒定真香。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,沒有一樣不是教育。現在學佛的人,對這些教育意義,統統不知道。為什麼要燒香?為什麼要供這些東西?都不知道啊,所以信佛統統都變成迷信。社會上有人批評學佛的人「迷信」,更有人說學佛的人都是神經病。他說得沒錯啊!多少學佛的人真沒有弄清楚啊。如果自己清楚了,再跟他們講解清楚,相信他們也要學啊。我就是這樣清楚地把佛法介紹到中國大陸,他們說:「這麼好的東西,我們都不曉得。」他們也想學佛啦!
總而言之,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、無量的大覺,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、真正的快樂,這是離苦得樂。佛以無盡的悲心,教化一切眾生。自古至今,無論是顯教、密宗,或是那一個宗派、那一個法門,在佛教史裡,每一個朝代,依照這些理論、方法修行的,成果都非常殊勝,這是真實不假的呀。這一代是衰落了、迷失了,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,所以成果比較少、比較暗淡!要知末法時期,眾生業障比較重,所以念佛法門特別的殊勝方便。念佛的殊勝,就在它簡單容易,不需要很長的時間,也不需要任何儀式。無論什麼人,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,所以這一個法門,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別多。台灣,這個地方不大,人口也不多,這四十年當中,我最保守的估計(一點不會誇張的),真正依念佛法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至少有五百人。這是很了不起啊!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去成佛了。這麼個小地方,有這麼多人成佛去,真正是寶島啊!中國大陸寬律法師寫了一本近代往生傳,記載大陸上念佛往生的,大概有一百多人,當然一定還有漏掉的。這是講淨宗成就的殊勝。淨宗要成就,諸位一定要記住(這再特別提醒諸位同修),五經一論是理論的依據;經典上明白告訴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重要的方法。只要依據理論,掌握方法,我們沒有不成就的,這是說修行果德的殊勝。
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。」「迷、邪、染」,這是惡業!是本來沒有的。「佛性正知」這是至善,是本來有的。本來有的,當然可以恢復;本來無的,當然可以把它斷掉。「罪業」是迷、是邪,是本來沒有的!當然一定可以消除;「佛道」是本有的,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證得。在理論上我們找到了根據,證實業障確實可以消除;所以我們就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心中的舊習、惡習掃除;再用苦行來堅定我們的志向;用真誠懇切的心念佛,時間久了,自然得念佛三昧(即是一心不亂),這個時候身心自在,萬境如如,這是功夫現前成就。往生西方,實在講,自在往生啦。什麼叫自在呢?想那一天去就那天去,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個幾年也不妨礙,這叫自在啊。人家能夠得到,我們為什麼得不到?不是我們得不到啊!是我們的功夫不夠。那麼也許大家要問:「那要念多久功夫才夠呢?」我老實告訴你,根據古來的經驗,許許多多的人,三年就夠了,就自在啦。那個時候,你住在這個世間不必害怕了,心安理得。假如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戰,原子彈在頭上爆發,你那時笑咪咪的:「嗨!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」不受苦、不驚不怖,真得自在了。這才是經上講的:「惠予眾生真實利益。」
歐陽竟無大師說:「當知佛法,方便多門,不拘形式。」正面教學有利益,就用正面的;反面教學有好處,就用反面的。所以佛法教學手段上是變化多端:可以用正,可以用反;可以用順境,也可以用逆境,但是它只有一個目標--利益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如果打罵能夠達到這個目標,打罵也可以是教學的手段;像禪宗的棒喝,那叫真正的慈悲。反之,一切虛妄的、感情的、迷惑與執著,統統都不是佛法,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。希望各位學佛都能遠離迷惑、執著,朝著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的正確目標邁進。
佛教寺院的體系好像學校和博物館的結合體。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,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合在一起,這是一種特殊的結構體系。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,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,不能夠把它看成是單純的藝術品;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,很高的靈性智慧,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、領會不到的。以佛菩薩的造像而言,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,便以為這是低級宗教、是泛神教;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--唯一的真神。他不知道、也不了解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,是代表法門的。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、無量無邊的理,用一個形像、一種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,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。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特殊用意瞭解了,便不會把佛教當作是神教;真正清楚了,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。
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;一切菩薩、羅漢是代表修德。不修,性德雖然有,但不能夠顯現出來,得不到受用,所以性德的顯現要靠修德。菩薩代表「修」,佛代表「本性」。因此,佛門供養佛像,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。這一尊佛代表真如「本性」,菩薩代表從「性」起「用」。本性是空、是體,起用是有。體、相、用;「體」是空寂的,從「體」能夠現「相」,現「相」就有作用。菩薩代表「相」、代表「用」,佛代表「本體」。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--「本體」當然沒有話說;菩薩就說法了--起作用就有得說。從「相」上有得講,從「作用」上有得講,從「本體」上一句話都沒有。本體不但不能講,念頭都沒有,所謂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便是從「本體」上說的,所以佛代表「體」,供一尊佛。「用」為什麼供兩尊呢?無量無邊的「相用」分為兩大類:一個是知,一個是行;就是解、行。王陽明提倡「知」「行」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來的。佛家講「解行相應」,他老人家把名詞換成「知行合一」,搞起他的哲學了,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脫胎而得的。「解」、「行」;就是「理」、「事」。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,即是代表「本體」。釋迦牟尼佛的兩邊,供養兩尊羅漢--阿難尊者、迦葉尊者。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,他代表「解」、代表智慧。迦葉尊者苦行第一,代表實「行」。也有供奉釋迦牟尼佛,旁邊是文殊、普賢。文殊是智慧第一,代表「解」,普賢菩薩是「行」的代表。換句話說,不管有多少,總不外乎「解、行」兩大類。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--代表本體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代表「行」;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,代表「解」。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義,一定是一佛二菩薩,不會供兩個佛三個菩薩!
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份,但是諸位要曉得,每一個部份都是究竟圓滿的,所以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釋迦牟尼佛是從名號上說的,名號都是顯德的。「釋迦」是仁慈的意思,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,要以慈悲待人。「牟尼」是清淨的意思,寂默就是清淨,是對自己的。對人慈悲,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!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,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的。阿彌陀佛是梵音翻過來的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作「量」,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啊。什麼無量呢?一切都無量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:智慧無量、神通無量、道力無量、壽命無量……。無量的無量當中,壽命是第一,沒有壽命,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;要有壽命,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。那麼這個無量的無量,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呢?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,真如本性。六祖說: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(一樣都不缺啊!)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(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)。」這就是無量的意思。那麼用什麼方法,得到這個無量呢?就照觀音、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。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,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。他教我們「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--一句佛號就能成就。但是單是一句佛號,那就是小乘,加上觀音行就變成大乘。觀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!對別人大慈大悲,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,就一定得到「無量壽」,一定開發性德,無量無邊的功德便能統統現前。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、每一尊菩薩,代表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、代表宇宙之間的一種真理。
在佛教的建築方面,供佛的大殿,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,裡面看是一層,這都有意義的。從外面看,真俗二諦;裡面告訴我們,真俗不二,萬法一如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外表是有差別,實質是一致的(沒有兩樣的)。佛教正規的建築,一進山門,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,裡面供養四大天王--護法神--當中供著彌勒菩薩。這樣的供奉方式,使人一進山門,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,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,就是告訴我們:你想學佛嗎?先要笑臉迎人,不能發脾氣;發脾氣不能學佛,一定要歡歡喜喜。再看,他肚皮很大。「大」代表什麼都能包容,不與人計較。所以也代表(教給我們)平等心、喜悅相--對待任何人、任何事物,心裡都歡歡喜喜、平平靜靜的,不要跟任何人計較。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。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,告訴來者:要有我這個條件,才夠資格入佛門。
旁邊的護法,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大天王。東方天王,代表負責任,叫持國天王(持是保持,國是國家)。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,我們叫持家。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,是總經理、董事長。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,是帝王、是總統。要怎樣去做呢?一定要負責盡職。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,都有他一份的職責,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,盡心盡力做到圓滿,這個社會和諧,國家一定富強。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事理。
南方增長天王。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,還要天天求進步。不進則退啊!時代永遠在進步,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:我們的德行要增長、品德要增長,乃至學問、智慧、才藝、能力都要增長,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。你看!佛門不落伍啊!佛門真是講進步,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;他不是跟著時代走,是領導時代走啊。怎樣把持國、增長,做得很圓滿呢?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。
西方廣目天王,叫我們多看;北方多聞天王,叫我們多聽。這就是中國人講的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讀書,是成就根本的學問,行萬里路,就是今天所謂的觀光、旅遊、考察,到處去看看。看到別人的優點,我們採納;缺點,我們警惕、改進。我們能夠「捨人之短,取人之長」,來建造自己的社會、建造自己的國家,那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。這叫真正的護法!所以這些塑像供在那兒,是在給我們上課的!你要一看就曉得,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這理想目標精進!能這樣做,佛那裡是迷信、那裡是崇拜偶像呢!
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,這道具也是表法的。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。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,要知道「中道」,不能過也不能不及;像彈琴一樣,琴弦鬆了,彈不了,緊了它就斷了。儒家講中庸,佛法講中道,就是負責盡職,要做得恰到好處,不要太過頭了,也不能不及,事情才能圓滿。南方增長天王,這是代表日新又新,他手上拿的是劍--慧劍(智慧之劍),是「快刀斬亂麻;慧劍斷煩惱」的意思。西方廣目天王,身上纏著一條龍,有的時候是一條蛇,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。代表變化!我們常說: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。」表示這個世界現實的社會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是變化無常,變化多端,一定要把他看清楚,才能夠從容應付。龍表的就是這個意思。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;傘是遮蓋。千變萬化的世界,種種染污,要防止,不要被污染。所以廣學多聞的同時,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要不受染污。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,才有智慧、能力,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、方法,來應付、處理,才能做到盡善盡美(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)。天王殿教導我們這些啊!不單是神明,對他燒幾炷香,他就保佑你平安哪!那就大錯特錯了!
由此可知,佛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。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。佛前供一杯水,有什麼意義呢?表法的呀!水是乾淨的、清淨的,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;水不起波浪,是平的,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、一樣靜。看到這杯供水,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、平等。佛前供花,花代表「因」,開花後就結果;花代表六度萬行。供果,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呀,是教我們看到「果」時,就能想起「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,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」。所以佛門一切設施、供養,處處都是提醒、教育自己啊。佛菩薩不聞、也不吃,什麼都不要啊!再者,「燈」代表智慧、光明,「香」代表戒定真香。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,沒有一樣不是教育。現在學佛的人,對這些教育意義,統統不知道。為什麼要燒香?為什麼要供這些東西?都不知道啊,所以信佛統統都變成迷信。社會上有人批評學佛的人「迷信」,更有人說學佛的人都是神經病。他說得沒錯啊!多少學佛的人真沒有弄清楚啊。如果自己清楚了,再跟他們講解清楚,相信他們也要學啊。我就是這樣清楚地把佛法介紹到中國大陸,他們說:「這麼好的東西,我們都不曉得。」他們也想學佛啦!
總而言之,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、無量的大覺,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、真正的快樂,這是離苦得樂。佛以無盡的悲心,教化一切眾生。自古至今,無論是顯教、密宗,或是那一個宗派、那一個法門,在佛教史裡,每一個朝代,依照這些理論、方法修行的,成果都非常殊勝,這是真實不假的呀。這一代是衰落了、迷失了,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,所以成果比較少、比較暗淡!要知末法時期,眾生業障比較重,所以念佛法門特別的殊勝方便。念佛的殊勝,就在它簡單容易,不需要很長的時間,也不需要任何儀式。無論什麼人,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,所以這一個法門,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別多。台灣,這個地方不大,人口也不多,這四十年當中,我最保守的估計(一點不會誇張的),真正依念佛法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至少有五百人。這是很了不起啊!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去成佛了。這麼個小地方,有這麼多人成佛去,真正是寶島啊!中國大陸寬律法師寫了一本近代往生傳,記載大陸上念佛往生的,大概有一百多人,當然一定還有漏掉的。這是講淨宗成就的殊勝。淨宗要成就,諸位一定要記住(這再特別提醒諸位同修),五經一論是理論的依據;經典上明白告訴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重要的方法。只要依據理論,掌握方法,我們沒有不成就的,這是說修行果德的殊勝。
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。」「迷、邪、染」,這是惡業!是本來沒有的。「佛性正知」這是至善,是本來有的。本來有的,當然可以恢復;本來無的,當然可以把它斷掉。「罪業」是迷、是邪,是本來沒有的!當然一定可以消除;「佛道」是本有的,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證得。在理論上我們找到了根據,證實業障確實可以消除;所以我們就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心中的舊習、惡習掃除;再用苦行來堅定我們的志向;用真誠懇切的心念佛,時間久了,自然得念佛三昧(即是一心不亂),這個時候身心自在,萬境如如,這是功夫現前成就。往生西方,實在講,自在往生啦。什麼叫自在呢?想那一天去就那天去,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個幾年也不妨礙,這叫自在啊。人家能夠得到,我們為什麼得不到?不是我們得不到啊!是我們的功夫不夠。那麼也許大家要問:「那要念多久功夫才夠呢?」我老實告訴你,根據古來的經驗,許許多多的人,三年就夠了,就自在啦。那個時候,你住在這個世間不必害怕了,心安理得。假如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戰,原子彈在頭上爆發,你那時笑咪咪的:「嗨!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」不受苦、不驚不怖,真得自在了。這才是經上講的:「惠予眾生真實利益。」
歐陽竟無大師說:「當知佛法,方便多門,不拘形式。」正面教學有利益,就用正面的;反面教學有好處,就用反面的。所以佛法教學手段上是變化多端:可以用正,可以用反;可以用順境,也可以用逆境,但是它只有一個目標--利益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如果打罵能夠達到這個目標,打罵也可以是教學的手段;像禪宗的棒喝,那叫真正的慈悲。反之,一切虛妄的、感情的、迷惑與執著,統統都不是佛法,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。希望各位學佛都能遠離迷惑、執著,朝著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的正確目標邁進。
<< Home